《按摩学基础》复习指南
来源:未知 日期:2023-03-06 14:25:48
第一单元 概论
细目一:按摩的发展简史
要点一:按摩的概念、别称。
要点解析:按摩是用手或肢体的某些部位,在体表施以一定的力量,进行有目的、有规律的手法操作活动的总称。
古代称为“按跷”、“乔摩”、“案杌”等,明代出现了与按摩同义的“推拿”一词,如当时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均 称按摩为推拿。
要点二:按摩的起源、发展。
要点解析:
1.按摩起源于远古时代的黄河中游地区。
2.先秦时期的《五 十二病方》记载的按摩治疗疾病最多。并记载了按摩历史上最早的膏摩和药摩方法。
3.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按摩理论体系, 期间的按摩学主要记载于《黄帝内经》。
4.我国最早的按摩专著是《黄帝岐伯按摩十卷》 (现已佚),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成书于汉朝。
5.唐代有了最早的按摩教学,并将按摩科分为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按摩生不同等级。这个时期膏摩日渐普及。
6.明代在太医院的十三科中有按摩科。这一阶段按摩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的成就:第一,形成了小儿推 拿体系,即形成了小儿推拿特有的手法、穴位和诊治方法;第二,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卷十》中载有四明陈氏所著的《小儿按摩经》,这是现存最早的按摩专著;第三,在明朝出现了“推拿”一词,该词首见于龚云林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7.1957年民政部在北京首次举办了盲人按摩培训班。
8.1984年我国创办了第一个按摩期刊《按摩与导引》。
细目二:按摩疗法的特点及分类
要点一:按摩疗法的特点。
要点解析:简便易行、施用安全、副作用少、疗效显著。
要点二:按摩疗法的分类。
要点解析:
1.根据应用对象分为: 成人按摩,小儿按摩。
2.根据应用目的分类: 医疗按摩,保健按摩。
3.根据按摩手法分类: 一指禅按摩,正骨按摩,点穴按摩,气功按摩,捏筋拍打按摩。
第二单元 按摩的作用及原理
细目一:按摩的基本作用及原理
要点解析:
1.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糾正解剖位置的异常;改变系统内能;调节信息。
2.治疗伤筋的作用原理:舒筋通络、理筋整复、滑利关节。
(3)治疗脏腑病变的作用原理:按摩治疗脏腑病变是一个多向调节的过程。其中涵盖了按摩调和经络、脏腑气血以及平衡人体阴 阳的作用,不能单一的仅从某一经络对应某一脏腑的角度去理解按摩对脏腑病变的治疗作用。
细目二:按摩的补泻作用
要点一:手法补泻的概念。
要点解析:按摩手法的补泻作用,是通过医生在手法操作时改变手法的用力大小、方向及速度等来实现的。一般来说,凡用力轻,层次浅,频率慢,顺着经络循行,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手法为补法,对人体有兴奋、激发和强壮作用;反之,用力重,层次深,频率快,逆着经络循行,且持续时间稍短的手法为泻法,对人体有抑制、镇静和祛邪作用;此外,强度、频率与操作时间适中,在经络循行线上往返操作的手法为平补平泻法,有平衡阴阳、通调脏腑的作用。
要点二:手法补泻的临床应用。
要点解析:
1.按手法的刺激强度:轻刺激为补法,重刺激为泻法。
2.按手法的运动方向:顺时针方向为补法,逆时针方向为泻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腹部进行手法操作时,逆时针方向施术为补法,顺时针方向施术为泻法。向心性操作为补法,离心性操作为泻法。
3.按手法的频率:频率缓慢的为补法,频率急快的为泻法。即所谓“缓摩为补,急摩为泻”。
4.按经络的循行:顺经操作为补法,逆经操作为泻法。
5.按操作的时间:持续时间较长为补法,持续时间较短为泻法。
第三单元 按摩的治疗原则及治法
细目一:按摩的治疗原则
要点解析:
1.调整阴阳:是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具体应用时应"损有余,补不足",同时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2.治病求本:是辨证论治中的一个根本原则。应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治标病,再治本病,标本并重,标本兼治。
3.扶正祛邪:是指导临床治疗的一项基本原则。补虚泻实是这一治疗原则的具体应用。
4.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对象制定的相应的治疗方法。具体应用时要考虑时间、季节、地理环境、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职业特点等因素的影响。
细目二:按摩的基本治法
要点一:按摩八法的概念。
要点解析:按摩八法是指温、通、补、泻、汗、和、散、清——八法。
2.按摩八法的定义、手法、具体要求、临床应用。
要点解析:
1.温法:
(1)定义: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法。
(2)代表手法:摆动类、摩擦类、挤压类手法,如:按、摩、揉、擦等。
(3)具体要求:适用于里寒证。要求手法在治疗部位或穴位上连续操作,使病人有较深层的温热感。
(4)应用举例:按揉中脘,擦脾俞、胃俞,可健脾和胃、散寒止痛;横擦肾俞、命门,可温中散寒、补益肾阳。
2.通法:
(1)定义:祛除病邪壅滞不通的一种治法。
(2)代表手法:摩擦类、挤压类手法,如:推、拿、点、按等。
(3)具体要求:适用于一切气血经络壅滞不通之证。要求手法刚柔兼施,直达深层组织。
(4)应用举例:拿风池、肩井,可通气机、行气血;点按背俞穴,可通调脏腑气血。
3.补法:
(1)定义:补益气血津液之不足,改善人体虚弱状态的一种治法。
(2)代表手法:摆动类、摩擦类、挤压类手法,如:揉、摩、一指禅推等。
(3)具体要求:适用于一切虚证。要求手法轻而柔和,不宜过重。
(4)应用举例:在中脘、天枢穴上施以一指禅推法、摩法或揉法,可补益脾胃;在气海、关元穴上施以摩法、揉法、按法,可培补元气。
4.泻法:
(1)定义:攻逐体内积滞,通泄大便,以逐邪外出的一种治法。
(2)代表手法:摩擦类、挤压类手法,如:摩、拿、点、拨等。
(3)具体要求:多用于下焦实证。手法刺激量大,频率可由慢逐渐加快。
(4)应用举例:顺时针摩腹,点、揉天枢、神阙、长强等穴治疗便秘。
5.汗法:
(1)定义:发汗解表、疏散外邪的一种治法。
(2)代表手法:挤压类、摩擦类手法,如:按、拿、推、擦等。
(3)具体要求:适用于外感表证。对于外感风寒者,宜先轻后重,逐渐加重刺激,使全身透汗,达到祛风散寒的目的;对于外感风热者,应轻快柔和,使腠理疏松,以达解表泄热之目的。
(4)应用举例:推、拿、按风池、风府、大椎、肩井、合谷等穴,可起到发汗解表、疏散风邪的作用。
6.和法
(1)定义:调和脏腑功能、气血盛衰,并兼有调和寒热的一种治法。
(2)代表手法:摩擦类手法,如:推、摩、搓、揉等。
(3)具体要求:适用于脏腑不调,气血不和所引起的肝胃气滞、月经不调、脾胃不和等证。
(4)应用举例:推、摩、搓、揉胸胁、腹部和章门、期门、天枢等穴,并配以推、按、揉背部的肝俞、脾俞、胃俞等穴,能和脏腑、调气机。
7.散法:
(1)定义:活血散瘀、消肿散结、行气导滞的一种治法。
(2)代表手法:摆动类、摩擦类手法,如:一指禅推、滚、摩、揉等。
(3)具体要求:适用于食积、积聚、癥瘕、痈肿等证。手法要求轻快柔和。
(4)应用举例:外科痈肿可用高频率的缠法治疗;有形的凝滞积聚,可用一指禅推、摩、揉、搓等手法治疗,频率由慢转快,可起到消结散瘀的作用。
8.清法:
(1)定义:清除热邪的一种治法。
(2)代表手法:摩擦类、挤压类手法,如:推、擦、掐。
(3)具体要求:适用于实热证、虚热证、表热证。要求鉴别病变的表里、虚实等,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法。
(4)应用举例:气血实热者,自上而下轻推督脉,可清泻实热;气血虚热者,轻擦腰部,能养阴清热;血分实热者,自上而下重推督脉,以清热凉血;表实热者,自上而下轻推背部膀胱经,可清热解表;表虚热者,自下而上轻推背部膀胱经,以疏散表热。
第四单元 按摩手法的临床应用
细目一:按摩的适应证
要点解析:
1.骨伤科疾病及软组织损伤方面,如落枕、颈椎病、肩周炎等。
2.内科疾病,如感冒、头痛、中风后遗症等。
3.儿科疾病,如小儿肌性斜颈、疳积等。
4.妇科疾病,如痛经、月经不调等。
5.五官科疾病,如青少年近视、牙痛等。
细目二:按摩的禁忌证
要点解析:
1.各种急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2.各种骨折、骨关节结核、骨髓炎、骨肿瘤、严重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3.诊断不明的急性脊柱损伤。
4.有血液病或出血倾向的患者。
5.严重心、脑、肾等器质性疾病。
6.局部皮肤破损或皮肤病。
7.孕妇的腹部、腰部、髋部及某些敏感穴位。
细目三:手法操作注意事项
要点解析:
1.患者过度饥饿、饱胀、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按摩治疗。
2.选择恰当的治疗体位。
3.对于身体瘦弱、气血亏虚患者,按摩手法操作时间不宜过长,力度不宜过重。
4.慎用颈椎扳法、腰椎扳法等运动关节类手法,以免发生意外。
5.妇女孕期、月经期的腰骶部、腹部、肩部相关穴位应慎用手法,治疗前一定要详细询问患者,以免发生意外。
6.在腰腹部施用手法时,患者应先排空大小便,去除阻碍操作的物品。
7.医生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证、病位、性别等不同情况恰当选择、灵活加减按摩手法,做到手法准确、规范、力度适中,避免使用暴力、蛮力。
8.在治疗时,医生要集中精力,观察患者的反应,如面部表情变化、肌肉的紧张度及被动运动的抵抗程度等。询问患者的自我感觉,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手法力度与方法,避免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损伤。
9.医生应保证两手温暖,经常修剪指甲,不得佩戴戒指及其他饰品。治疗前后均应清洁双手。治疗环境应清洁、安静。
10.手法治疗时间,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所应用的手法等确定。一般每次以20?30分钟为宜。一般慢性病证可每日按摩一次,10-15次为一疗程,每个疗程之间可间隔3?5天,以保证疗效。
细目四:按摩手法的反应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要点一:晕厥。
要点解析:晕厥的处理。
1.若有先兆症状应立即停止按摩,去枕使患者平卧,保持空气流通,解开衣扣,以保持呼吸通畅。给患者喝些温开水,休息一会儿即可好转。
2.若有昏倒、短暂意识丧失,可立即掐患者人中、内关、合谷,拿肩井,按揉涌泉,或配合针刺促其苏醒。若无效立即送急诊处理。
3.较重的晕厥患者,应注意保暖,并口服温糖盐水100?200毫升,随时观察血压、脉搏的变化,必要时可给少量氧气吸入。
4.待患者晕厥症状基本消失后,一般应卧床休息观察30?60分钟,方可起身。
5.查明晕厥原因,以确定是否继续进行按摩治疗。如有其他病史,应先治疗其他疾病,待治愈后再进行按摩治疗。
要点二:疼痛加重。
要点解析:疼痛加重的处理。
1.初次按摩,患者疼痛加重,可观察2?3日,仍无缓解,应重新检查诊断。如确属按摩适应证,应调整按摩手法。
2.若疼痛剧烈,应当检查是否造成新的损害或发生按摩意外。暂停按摩治疗,做相应处理。
3.未造成严重损害和按摩意外的患者,可调整按摩手法和体位,减轻按摩手法刺激量,治疗观察2?3日。如疼痛明显减轻,则继续治疗。
4.若发生按摩意外,应立即停止按摩治疗,按其他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要点三:皮肤破损。
要点解析:皮肤破损的处理。
1.发现患者皮肤破损,应立即暂停手法治疗,做止血、消毒、包扎等外科一般处理。
2.若需继续手法治疗,应避开皮肤破损部位。
3.应规范按摩操作,调整刺激量,必要时使用按摩介质。
4.若系医生划伤,应修剪指甲,去除饰物。
要点四:皮下出血。
要点解析:皮下出血的处理。
1.若发现皮下出血,应立即停止局部按摩治疗,以免加重皮下出血。
2.用冷敷法止血,待1?2天皮下出血停止后,可在局部施轻柔地按摩,并配合热敷法,促进瘀血消散吸收。
3.若皮下出血难以停止,或在非按摩部位发现瘀斑,应督促患者做进一步诊治。
要点五:骨关节损伤。
要点解析:骨关节损伤的处理。
1.怀疑发生骨关节损伤时,应立即停止手法治疗,做进一步检查,必要时做X线检查以明确诊断。
2.对于骨折、脱位患者应按骨折处理原则,及时整复、固定,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和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3.关节囊及軔带损伤应进行相应处理,如固定、药物外敷等。对于韧带断裂患者,需行手术治疗。
4.对于骨病患者,应视具体情况而采用相应的治疗。
细目五:按摩介质
要点一:按摩介质的概念。
要点解析:按摩介质是指在治疗中,涂于患者体表,起润滑、保护皮肤作用,同时具有一定药物作用的物质。
要点二:按摩常用介质及作用。
要点解析:
1.粉剂:如滑石粉即医用滑石粉,有润滑、敛汗爽肤作用,四季均可使用,夏季多用,适于各种病证,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介质。
2.油剂:如石蜡油,有润滑皮肤和去除表皮衰老细胞作用;如麻油,有润滑,增强手法的透热、小儿久病成虚加用麻油配合手法,有加强补益的作用;如红花油,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常用于急性或慢性软组织损伤。
3.膏剂:冬青膏由冬青油、凡士林等配制而成,有温经散寒、加强手法透热和润滑作用。若加少许麝香可增强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的功效。常用于软组织损伤及小儿虚寒性腹泻。
4.水剂:如葱姜水,有加强温热散寒作用;如姜汁,冬春季多用,有润滑皮肤、散寒解表、温中止痛、健脾暖胃、固肠止泻等作用。一般多用于小儿外感风寒所致的发热、咳嗽、腹痛、腹泻等症;如薄荷水,夏季多用,有润滑皮肤、清热解表、解暑、清利头目等作用。常用于小儿外感风热或暑热导致的发热咳嗽;如水,有清凉退热作用,并能湿润皮肤,防止皮肤损伤。小儿推法常蘸水操作,如退六腑可治小儿发热。
5.酒剂:如白酒,多用于成人,有活血祛风、散寒除湿、通经活络的作用。一般用于急性扭挫伤和痹证,对发热病人尚有降温作用;如酒精,选用75%医用酒精,有散热作用;如药酒常用风湿活络酒、五加皮酒、独活寄生酒等。有行气活血、通经活络、祛风除湿等作用。适于各种急、慢性损伤。
6.其他剂型:如按摩乳,有润滑、护肤等作用,四季均可应用。擦法、按揉法操作时,用按摩乳能增强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作用;如鸡蛋清,有清凉去热、消食化积作用。多用于小儿外感发热、消化不良等。
第五单元 按摩基本手法
细目一:手法概述
要点一:手法的概念。
要点解析:手法就是用手或肢体的某些部位,按特定的技巧作用于患者体表,使产生的力达到防病、治病、保健的目的,将这种特定的技巧称为“手法”。
要点二:手法的基本要求。
要点解析:手法的基本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和渗透的目的。
1.有力:是指手法刺激必须具备一定力量、功力和技巧力。
2.持久:是指手法操作要按照规定的动作要求,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并持续运用一定的时间。
3.柔和:是指手法动作要稳、柔、活,作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4.均匀:是指手法操作时,动作的幅度、速度和压力必须保持一致,手法要既平稳,又有节奏性。
5.渗透:是指手法作用效果要达到组织深处的筋脉、骨肉、脏腑。
6.深透:是指每个手法应用完之后,均能使该部位的浅层组织和深层组织得到充分放松。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说:“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要点三:手法的分类。
要点解析:
1.按手法的动作形态分为:摩擦类、摆动类、挤压类、振动类、叩击类、运动关节类等6大类手法。
2.按手法作用力的方向分为:垂直用力类、平面用力类、对称合力类、对抗用力类、复合用力类。
3.按应用对象分为:小儿按摩手法和成人按摩手法。
细目二:摩擦类手法
要点一:摩擦类手法概述。
要点解析:摩擦类手法是指以指面或掌面贴附在体表作直线或环形移动的一类手法。其手法特点是贴附体表进行摩擦,运动形式既有单向直线,又有直线往返,也有环形或弧形。摩擦类手法可产生一定的热量,具有祛寒、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等作用。本类手法主要包括推法、擦法、摩法、搓法等。
要点二:推法的分类、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注意事项。
要点解析:
1.分类:拇指推法、指推法、掌推法。
2.操作:
(1)拇指推法:用拇指指腹着力于治疗部位,进行单方向直线或弧线推动,其余四指助力。可单手推、两手推,亦可自正中向两侧分推
(2)指推法:用食、中、无名和小指并拢进行推动的一种方法。若多指分开推动,又称“梳推法”。
(3)掌推法:用掌着力于治疗部位,进行单方向直线推动
3.动作要领:
(1)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推动时压力要平稳着实。
(2)速度均匀,宜缓不宜快,推动时要流畅自然。
4.作用:通经活络,行气消肿,消积导滞。
5.注意事项:为防损伤皮肤,可使用按摩介质。
要点三:擦法的分类、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注意事项。
要点解析:
1.分类:掌擦法、鱼际擦法、侧擦法。
2.操作:
(1)掌擦法:用掌着力于治疗部位,稍用力下压,做均匀的 上下或左右直线往返快速擦动。
(2)鱼际擦法:用大鱼际着力于治疗部位,做直线往返快速擦动。
(3)侧擦法:用掌的尺侧着力于治疗部位,做直线往返快速擦动。
3.动作要领:
(1)擦法操作时动作要稳,不论是上下摩擦或左右摩擦,均必须直线往返移动,不可歪斜。
(2)摩擦时往返距离要拉长,而且动作要连贯。
(3)压力要均匀适中,不可太大,以摩擦时不使皮肤起皱褶为宜。
(4)肩部放松,肘关节自然下垂,做到发力于臂,蓄劲于腕,使动作平稳而有节奏性。
4.作用:祛风散寒,温阳益气,调和营卫,消瘀止痛。治疗寒性疾病。
5.注意事项:压力适中,呼吸自然。为防擦破皮肤,可结合使用冬青膏等按摩介质进行操作。
要点四:搓法的分类、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注意事项。
要点解析:
1.分类:夹搓法、推搓法。
2.操作:
(1)夹搓法:用双掌掌面夹住肢体,两掌相对用力,做相反方向的快速搓揉,同时由上向下移动
(2)推搓法:用单掌或双掌掌面着力于治疗部位,在来回往返搓动的同时做横向推动。
3.动作要领:
(1)搓动时两手用力要对称。
(2)搓揉动作要快,但向下移动要慢。
(3)操作时不宜将肢体夹之过紧,腕关节要放松,使搓揉动作灵活而连贯。
4.作用:调和气血,疏松脉络,缓解强刺激手法引起的不良反应。
5.注意事项:四肢部操作应从上向下移动,不宜逆行。夹搓时施力不可过重,以免手法呆滞。
要点五:摩法的分类、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注意事项。
要点解析:
1.分类:指摩法、掌摩法。
2.操作:
(1)指摩法:手指并拢,掌指关节自然伸直,腕关节微屈,用食、中、无名、小指指面附着于治疗部位,做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
(2)掌摩法:手掌自然伸直,腕关节微背伸,将掌平放于治疗部位,以掌心、掌根部着力,做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
3.动作要领:
(1)上肢及腕掌放松,轻放于治疗部位。
(2)前臂带动腕及着力部位做环旋活动。
(3)动作要缓和协调。
(4)用力宜轻不宜重,速度宜缓不宜急。
4.作用:理气和中,消积导滞,行气和血,散瘀消肿。
5.注意事项:指摩法作用于颜面、眼周时常用一些供美容使用的按摩乳等,以保护皮肤并使皮肤更具有活力。
细目三:挤压类手法
要点一:挤压类手法概述。
要点解析:挤压类手法是指用指、掌或肢体其他部位按压或对称性挤压体表的一类手法。
要点二:按法的分类、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注意事项。
要点解析:
1.分类:指按法、掌按法、肘按法。
2.操作:
(1)指按法:拇指伸直,用拇指指面着力于治疗部位,垂直向下按压,其余四指助力
(2)掌按法:腕关节背伸,用掌面或掌根着力于治疗部位,垂直向下按压。可单掌也可双掌交叉、重叠进行。若力量不够,可将肘关节伸直,并使身体略前倾,以借助自身体重来增加按压力量
(3)肘按法:肘关节屈曲,用肘尖(即尺骨鹰嘴突起部)着力于治疗部位,垂直向下按压。本法因持续时间较长,压力相对较大,又称“肘压法”
3.动作要领:
(1)按压方向必须垂直向下。
(2)用力要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达到治疗部位组织深处,切忌用迅猛暴力,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3)在按法结束时,不宜突然放松,应当缓慢地减轻按压力量。
4.作用:温中散寒,舒筋通络,解痉止痛,矫正畸形。
5.注意事项:不可突施暴力,不可倾斜、滑行用力。对骨质疏松患者以及背腰浮肋部须谨慎使用,以避免造成骨折等。
要点三:点法的分类、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注意事项
要点解析:
1.分类:拇指端点法、屈指指点法、屈指点法。
2.操作:
(1)拇指端点法: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紧靠于弯曲的食指中节桡侧缘处,用拇指端按压治疗部位
(2)屈指指点法:拇指屈曲,用拇指指间关节突起处或偏桡侧按压治疗部位。操作时可把拇指端抵在食指中节处以助力
(3)屈食指点法:食指屈曲,用食指近端指间关节突起处按压治疗部位。操作时可用拇指紧压食指远端桡侧缘以助力
3.动作要领:
(1)力量要由轻而重、平稳持续,使刺激获得“得气”的效果。
(2)用力宜稳,不可施用暴力、蛮力。
4.作用及应用:醒脑提神,镇静止痛。
5.注意事项:不可施用暴力、蛮力。施用本法时,在注意保护自己手指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护患者皮肤,以避免局部软组织损伤。
要点四:拿法的分类、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注意事项。
要点解析:
1.分类:拿法。
2.操作: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指腹相对用力捏住治疗部位, 逐渐用力内收,并将其捏而提起,做一紧一松交替而连续的捏提动作。若用拇指和食、中指着力又称“三指拿法”
3.动作要领:
(1)腕部放松,使动作灵活柔和。
(2)用指腹着力,不能以指端抠掐。
(3)用力先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不可突然用力或放松。
(4)动作要连续而有节奏。
4.作用:疏经通络,行气活血,祛风散寒,解痉止痛,开窍提神。
5.注意事项:拿法是含有捏、提的复合动作,既不要做成单一的钳夹式,也不要做成单一的提拽式。动作要协调连贯、对称自然。
要点五:拨法的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注意事项。
要点解析:
1.操作:拇指拨法 拇指伸直,用拇指指面着力于治疗部位,适当用力下压,再做与肌纤维、肌腱或韧带呈垂直方向的单向或往返拨动,其余四指助力。可单指拨,双指拨,亦可叠指拨。另外,临床上根据治疗需要,也可做掌根拨或肘拨
2.动作要领:
(1)不可与皮肤表面有摩擦滑动,应带动皮下组织一起移动。
(2)用力要轻重得当,太轻则力浮,太重则疼痛不适。
3.作用:剥离粘连,疏通狭窄,解痉止痛。
4.注意事项:拨法可单向或来回拨动,拨动时不能在皮肤表面摩擦滑动,应先施以一定压力,带动肌纤维、肌鍵或韧带一起运动。
要点六:捏法的分类、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注意事项。
要点解析:
1.操作:用拇指和食、中指指面,或用拇指和其他四指指面夹住治疗部位,相对用力挤压,再放松,可如此反复,或循序移动操作。用拇指和食、中指操作,称为三指捏法;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操作,称为五指捏法。如沿脊柱两侧操作,称为捏脊法
2.动作要领:捏法操作时,动作要连贯而有节奏,用力要均匀而柔和。
3.作用:舒筋通络,行气活血,化瘀消积。
4.注意事项:拇指与其余指指面着力,力量对称,对夹操作,松紧适宜。
要点七:捻法的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注意事项。
要点解析:
1.操作】:用拇指罗纹面和食指桡侧缘,或用拇指罗纹面和食指罗纹面捏住治疗部位,稍用力做相反方向、对称的快速搓揉捻转动作,如捻线状
2.动作要领:
(1)动作要灵活连贯,用力柔和,不可呆滞、僵硬。
(2)操作时可以食指运动为主,拇指运动为辅。
(3)捻动要快(约200次/分钟),移动要慢。
3.作用及应用:滑利关节,消肿止痛,舒筋散结。
4.注意事项:拇指与食指的运动方向必须相反,做搓揉捻动。动作要灵活连贯、柔和有力,捻动的速度宜稍快,移动的速度宜慢。
要点八踩跷法的分类、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注意事项。
要点解析:
1.分类:趾踩法、足侧踩法、足底踩法足跟踩法。
2.操作:
(1)趾踩法:患者俯卧,医生两手扶住预先设置好的横木,以控制自身体重和踩踏的力量,足趾勾屈,用趾端着力,踩压治疗部位
(2)足侧踩法:患者俯卧,医生两手扶住预先设置好的横木,以控制自身体重和踩踏的力量,用足小趾跖侧面着力踩压、拨压。踩腰部两侧时,两足底相对作上下对称的分离震颤动作。
(3)足底踩法:患者俯卧,医生两手扶住预先设置好的横木,以控制自身体重和踩踏的力量,用足底面着力,作踩压或揉拨、晃动动作
(4)足跟踩法:患者俯卧,医生两手扶住预先设置好的横木,以控制自身体重和踩踏的力量,用足跟部着力踩压。若需加重刺激,可单足用力,或借助固定物用力。
3.动作要领:
(1)踩踏时要有节奏性,弹跳时足尖不可离开患者腰部。
(2)嘱患者呼吸要与弹跳动作配合,即下压时呼气,弹起时吸气,切忌屏气。
(3)踩踏的力量和次数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来掌握,尽量使其感到舒适,肢体热感强烈为好。
4.作用:疏通气血,解除重浊,缓解深部压痛。
5.注意事项:必须在踩跷床上或有攀扶的地方进行。先单足缓慢踩入,再另一足着力,不可猛然使用重力或暴力。操作时要防止踩空及滑跌意外。对体质虚弱、骨质疏松患者禁用。若患者难以忍受或不愿配合,应立即停止,不可勉强。
细目四:摆动类手法
要点一:摆动类手法概述。
要点解析:摆动类手法是指用指、掌或腕关节作协调性的连续摆动的一类手法。其特点是手法缠绵、持续,操作性强,适用范围广。
要点二:一指禅推法的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注意事项。
要点解析:
1.操作:用拇指指端、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沉肩、垂肘、悬腕,通过腕关节的往返摆动,带动拇指指间关节做屈伸活动,使其产生的力持续作用于经络、穴位上
2.动作要领:
1(沉肩:肩关节放松,肩部不能耸起用力。若肩部未放松,操作时上肢部宜产生疲劳感,并使动作受牵制。
(2)垂肘:肘关节自然下垂,肘部不能外翘,腕部尺侧要低于桡侧,以使拇指着力于治疗部位。
(3)悬腕:腕关节自然悬屈,在腕关节放松状态下,使腕屈曲至90度?110度,否则影响腕关节的灵活性和手法力量的深透性。
(4)掌虚:除拇指着力外,掌与其余四指均要放松,自然屈曲握虚拳,切不可挺劲。
(5)指实:拇指自然用劲,使拇指罗纹面着实吸定于治疗部位,不能跳跃离开或来回摩擦。
(6)紧推慢移:即操作时腕部摆动要快,120?160次/分钟,而拇指移动要缓慢。
3.作用:疏经通络,调和营卫,行气活血,健脾和胃,调和脏腑。
4.注意事项:注意力不可分散,不要耸肩用力,肘部不可外翘,拇指端或罗纹面与治疗部位不要移动过快或滑动。
要点三:揉法的分类、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注意事项。
要点解析:
1.分类:指揉法、掌揉法、掌根揉法、鱼际揉法、前臂揉法。
2.操作:
(1)指揉法:用指腹着力于治疗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称为指揉法。用拇指指腹揉动,称为拇指揉法;用中指指腹揉动,称为中指揉法;用食、中、无名指及小指罗纹面并拢一起着力环旋揉动,称为多指揉法。指揉法可单手操作,亦可两手同时或交替进行操作。
(2)掌揉法:用掌着力于治疗部位做范围较大的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可单掌、叠掌操作。
(3)掌根揉法:用掌根着力于治疗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
(4)鱼际揉法:以大鱼际部着力于治疗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
(5)前臂揉法:肘关节屈曲,用前臂背面尺侧近肘部着力于治疗部位做环旋运动。若以鹰嘴部着力,又称为肘揉法。
3.动作要领:
(1)操作时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回旋运动,带动腕部做轻柔缓和的揉动。
(2)压力要沉稳,动作要灵活,操作时既不能轻浮有体表摩擦感,也不能用力太大有滞涩感,以带动起皮下组织为宜。
(3)动作要均匀有节律性,揉动方向以顺时针为主。
4.作用:舒筋活络,活血化瘀,宽胸理气,消积导滞,缓解痉挛,软化瘢痕。
5.注意事项:揉法不可与体表形成摩擦、滑动。不可与摩法、搓法相混淆。
要点四:滚法的分类、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注意事项。
要点解析:
1.分类:侧滚法、立滚法。
2.操作:
(1)侧滚法:用手背近小指侧着力于治疗部位,通过前臂旋转及腕关节屈伸,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2)立滚法:用小指、无名指、中指近端指节背侧着力于治疗部位,通过腕关节的背伸,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3.动作要领:
(1)肩、臂放松,肘关节屈曲至120度?140度,利于腕关节的活动。
(2)腕部放松,侧滚法腕关节旋转幅度要大,使手背滚动幅度控制在120度左右,即当腕关节向外滚动约80度左右,腕关节向回内转滚动约40度左右;立滚法腕关节摆动幅度较小,约30度左右,即腕关节在背伸30度位和中立位间往返滚动。
(3)滚动时着力部位要吸定于治疗部位上,不可跳动、顶压或用手背来回拖擦。
(4)无论哪种滚法,操作时指掌均应放松,手指任其自然,不要有意分开、并拢或紧握,否则会影响手法的柔软性及弹性。
(5)手法的压力要适量而均匀,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性,不可忽快忽慢或时轻时重。
4.作用: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松解粘连,滑利关节,解痉止痛。
5.注意事项:滚法操作时不要拖擦、跳跃、搓揉、晃动,应借助前臂的旋转运动惯性,碾压滚动。在移动操作时,旋转滚动要快,前行移动要慢。
细目五:振动类手法
要点一:振动类手法概述。
要点解析:振动类手法是指以一定频率的手法刺激,持续作用于治疗部位的手法。
要点二:抖法的分类、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注意事项。
要点解析:
1.分类:上肢抖法、下肢抖法。
2.操作:
(1)上肢抖法: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肩、臂放松。医生站其前外侧,两手握住患肢腕部,使患肢被动外展60度左右,略做牵引后,做连续、小幅度、均匀、快速的上下抖动,使抖动的振动感似波浪般传递到肩部。或由医生一手按其肩,另一手握住其腕部抖动
(2)下肢抖法:患者仰卧位,下肢放松。医生站其足侧,两手握住患者踝部,使患肢抬离床面约30厘米左右,略做牵引后,做均匀、连续的上下抖动,使大腿和髋部有舒松感
3.动作要领:
(1) 被抖肢体自然伸直,并使肢体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2) 抖动幅度要小,频率要快,且牵引力要适宜,节律均匀。
4.作用:
滑利关节,调和气血,放松肌肉,理顺组织。
5.注意事项:在抖动过程中可瞬间加大抖动幅度,但只加大抖动幅度,不加大牵引力。抖动后如果患者感到腕关节疼痛(这是因为韧带或关节囊被卡压在腕骨间所致),此时医生应两手分别握住患者前臂下段和手,相对用力牵拉腕关节,然后缓慢松开即可。
要点三:振法的分类、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注意事项。
要点解析:
1.分类:指振法、掌振法。
2.操作:
(1)指振法:中指伸直,着力于经络或穴位上,食指加压于中指指背,肘微屈,通过上肢的静止性用力,使肌肉强力收缩,发生快速而强烈的震颤,使产生的力通过中指传递至患者体内。
(2)掌振法:用掌面着力于治疗部位,通过上肢的静止性用力,使肌肉强力收缩,发生快速而强烈的震颤,使产生的力通过中指传递至患者体内
3.动作要领:
(1)指、掌紧贴治疗部位。
(2)掌、臂做静止性用力,身体其他部位放松,呼吸自然。
(3)动作连贯,使震颤持续不断传递到体内。
4.作用:舒筋通络,镇静安神,活血止痛。
5.注意事项:施用本法时,医生的手不应离开治疗部位,频率约为600?800次/分钟,使振动由浅层至深层,患者以有轻松舒适之感为宜。
细目六:叩击类手法
要点一:叩击类手法概述。
要点解析:叩击类手法是指用指、掌、拳或特制器械有节奏地叩打体表的一类手法。本类手法操作虽简单,但节奏性强,须做到击打含力蓄劲、收放自如、刚柔相济。
要点二:拍法的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注意事项。
要点解析:
1.操作:五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使掌心空虚。腕关节放松,前臂主动运动,上下挥臂,带动手掌平稳而有节奏地拍击治疗部位。可单手操作,亦可双手操作。 用双掌拍打时,宜双掌交替进行。拍法常于用肩背部、腰骶部和下肢后侧。
2.动作要领:
(1)拍击时动作要平稳,虚掌拍打体表,让整个手指、手掌周边部位同时接触体表,声音清亮而无疼痛。
(2)腕部要放松,上下挥臂时,力量通过腕关节传递到掌部,使刚劲缓化为柔和。
(3)如直接与皮肤接触时,以皮肤轻度充血发红为度。
3.作用:醒神健脑,兴奋神经,调理肠胃,宽胸理气,镇静止痛,活血化瘀。
4.注意事项:在做湿热敷时,拍打热敷巾,能使药力和热量更加深透。
要点三:击法的分类、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注意事项。
要点解析:
1.分类:拳击法、掌根击法、侧击法、棒击法。
2.操作:
(1)拳击法:手握空拳,腕关节伸直,用拳背或拳心周围平击。
(2)掌根击法:手指伸直或自然微曲,腕关节背伸,以掌根着力击打治疗部位。
(3)侧击法:掌指关节伸直,腕关节略背伸,用小鱼际尺侧着力击打治疗部位。若握拳用小鱼际及尺侧部重力击打,又称“捶法”。侧击法多用两手交替操作。
(4)棒击法:用特制的桑枝棒或其他器械击打治疗部位的一种方法。
3.动作要领:
(1)用力要稳,含力蓄劲,收发自如。
(2)手法要有一定弹性,即接触治疗部位后即迅速弹起,不要停顿或拖拉。
(3)击打动作要连续而有节奏,快慢适中。
(4)击打力量要适中,应因人、因病而异,避免暴力击打。
4.作用: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缓解疲劳。
5.注意事项:击法是叩击类手法中用力较重,刺激量较强的一种手法,使用本法时可根据治疗的不同选择击法的种类。
要点四:叩法的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注意事项。
要点解析:
1.操作:手指自然分开伸直,两手合掌叩击治疗部位。本法节奏性强,叩击时可发出“哒、哒”响声。
2.动作要领:
(1)肩、肘、腕关节放松,以腕部发力。
(2)叩击时节奏感要强,力量适中,切忌过重。
3.作用:疏经通络,疏松腠理,滑利关节,开窍醒脑,振奋阳气,消除疲劳。
4.注意事项:临床也可借助某些器械(如梅花针等)进行叩击。
细目七:运动关节类手法
要点一:运动关节类 手法概述。
要点解析:运动关节类手法是指对关节做被动性活动,使其在生理范围内进行屈伸、旋转或内收、外展等运动的一类手法,又称“动法”。其特点是手法节奏明快,技巧性强,整复松筋效果明显,正骨按摩使用此类手法较多。
2.摇法的分类、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注意事项。
要点解析:
1.分类:颈项部摇法、肩关节摇法、肘关节摇法、腕关节摇法、掌指关节摇法、腰部摇法、髋关节摇法、膝关节摇法、踝关节摇法跖趾关节摇法。
2.操作:
(1)颈项部摇法:患者坐位,颈项部放松。医生立于其后方或侧后方。一手扶住后枕部,另一手托住下颌,两手协同环转摇动患者颈项部。
(2)肩关节摇法:患者坐位,医生立于其后侧。一手扶住肩部,另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做环转摇动
(3)肘关节摇法:患者坐位,屈肘约45度左右。医生一手托握住肘后部,另一手握住腕部,使肘关节做环转摇动。
(4)腕关节摇法:患者坐位,掌心朝下。医生一手握腕关节上部,另一手握住四指或手掌部,做腕关节环转摇动。
(5)掌指关节摇法:医生一手握住患者掌部,另一手握某一指,做环转摇动。
(6)腰部摇法:腰部摇法方法较多,此主要介绍两种。
1)俯卧位摇腰法:患者俯卧位,两下肢伸直。医生立于其侧方,一手按压腰部,另一手托抱住两下肢膝关节稍上方,将下肢抬起,做腰部环形旋转。
2)仰卧位摇腰法:患者仰卧位,两下肢并拢,屈髋屈膝。医生立于其侧方,两手分按两膝部,或一手按膝,另一手按足踝部,两手臂协调用力,做腰部环转摇动。
(7)髋关节摇法:患者仰卧位,两下肢伸直。医生站在患侧,一手扶患侧膝部,另一手扶踝,先使膝关节屈曲,同时使患侧髋关节外展、外旋,至最大限度;再使髋、膝关节极度屈曲;然后使髋关节极度内收、内旋;最后伸直患侧下肢。
(8)膝关节摇法:患者俯卧,一侧下肢屈曲。医生立于其侧方,一手按于腘窝上部,另一手握踝部,使屈曲的膝关节做环转摇动。
(9)踝关节摇法:患者仰卧,下肢伸直。医生一手托其足跟,另一手握住足前部,做踝关节环转摇动。亦可在俯卧位,下肢屈曲,医生一手扶按足跟,另一手握住足趾部,两手协调施力,做踝关节的环转摇动。
10.跖趾关节摇法:医生一手握其足跖部,另一手握住某一足趾,做环形摇动。
3.动作要领:
(1)摇动幅度在生理范围内进行,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可否使用摇法及摇动的幅度大小,取决于该关节的解剖结构。
(2)摇转速度宜慢,不可突然加速或大幅度摇转。
(3)摇动时施力要协调、稳定,除被摇的关节或肢体运动外,其他部位不应随之晃动。
4.作用:滑利关节,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松解粘连。
5.注意事项:仅在受限区域内摇动即可,对于眩晕的患者慎用。
要点三:扳法的分类、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注意事项。
要点解析:
1.分类:颈项部扳法、肩关节扳法、胸背部扳法、腰部扳法。
2.操作
(1)颈项部扳法
1)颈部斜扳法:患者坐位,颈项放松,头略前倾或中立位。医生立于其侧后方,用一手扶住头顶部,另一手托扶住下颏部,使头向一侧旋转至最大限度时,两手同时协调用力做瞬间、有控制的相反方向扳动。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
2)颈椎旋转定位扳法:患者坐位。医生立于 其侧后方,用一肘托住下颏,掌扶住其颞部,另一手拇指抵住病变颈椎棘突旁,将头缓慢旋转到最大限度,两手协同,快速扳动。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同时拇指指下亦有棘突弹跳感。
(2)肩关节扳法
1)肩关节外展扳法:患者坐位,医生半蹲于其身侧。患者手臂外展45度左右,将肘关节稍上方置于医生一侧肩上,医生两手从前后方将其肩部扣住锁紧,然后缓缓立起,使其肩关节外展至有阻力时,再增大幅度快速抬扳。此法医生亦可站于侧后方,一手扶按其肩部,一手握其肘部抬起,做外展扳动 。
2)肩关节内收扳法:患者坐位,患侧上肢屈肘置于胸前,手搭扶于对侧肩部。医生立于其身体后侧,用一手扶按于患侧肩部以固定,另一手托握患肢肘部,做内收方向扳动。
3)肩关节旋内扳法:患者坐位,将患侧上肢屈肘置于背部。医生立于其患侧的侧后方,用一手扶按患侧肩部以固定,另一手握住患肢腕部将患肢前臂沿其腰背部缓缓上抬,以使其肩关节逐渐内旋,至有阻力时,快速做抬扳动作。
4)肩关节上举扳法:患者坐位,两臂自然下垂。医生立于其后方,用一手托握住患肩侧上臂下段,并自前屈位或外展位缓缓向上抬起至120度? 140度时,用另一手握住其前臂近腕关节处;两手协调施力,向上逐渐拔伸牵引,至有阻力时,做快速向上拉扳动作。此法还可于卧位情况下操作。
(3)胸背部扳法
1)扩胸牵引扳法:患者坐位,令其两手十指交叉扣住并抱于项部。医生站于其后方,两手分别扶握住两肘部,用一侧膝部顶住其背部偏歪的棘突,嘱其做前俯后仰运动,并配合深呼吸,做膝顶手拉扩胸式牵引扳动。
2)胸椎对抗复位法:患者坐位,两手抱于后枕部并交叉扣住。医生站于其后方,两手臂自其腋下伸入并握住其两臂近腕部,用一侧膝部顶住其背部偏歪的棘突;然后握住前臂的两手用力下压,两前臂则用力上抬,使颈椎前屈并将其脊柱向上向后牵引,而顶住病变胸椎棘突的膝部也同时向前下用力,与前臂的上抬形成对抗牵引,做快速扳动。
(4)腰部扳法
1)腰部斜扳法:患者侧卧。医生用一手或肘抵住其肩前部,另一手或肘抵于骶臀部;两手或两肘协调相对用力,先做数次小幅度的腰部扭转活动,再旋转至最大限度后,突然用力做相反方向扳动 。
2)腰部旋转扳法
①直腰旋转扳法:患者坐位,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以向左侧旋转扳动为例。医生与其同向站立于右侧,用两下肢夹住其右腿部以固定,右手抵住其右肩后部,左手臂从其左腋下伸入并扶于左肩前部; 两手协调用力,右手向前推,左手向后拉板,且左臂同时借上提之力,使腰部向左旋转,至有阻力时,突然发力快速扳动。
②弯腰旋转扳法:患者坐位,腰放松,臂下垂。以向左侧旋转扳动为例。助手站于患者前方,以固定其两下肢或右下肢。医生弯腰站于患者左侧,用右手拇指顶按其腰部偏歪棘突的左侧,左手臂从其左腋下穿过并以左掌勾按于上胸部,左掌缓慢下压,并嘱其做腰部前屈配合,再向左旋转,至最大限度时,突发用力向左后方扳动,同时右手拇指向右推按偏歪的棘突,常可听到“喀”弹响声。
3)腰部后伸扳法: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于患者侧方,一手置于对侧大腿下段的前外侧,另一手按压患者腰骶部,两手相对用力,使患者腰部后伸至最大限度时,瞬间用力扳动,加大后伸5度?10度。
3.动作要领:
(1)要顺应、符合关节的特点,扳动不可超越生理活动限度。
(2)操作时宜分阶段进行,先可做关节摇法或屈伸法,使患者放松,并了解肢体活动范围大小后,再进行扳动。
(3)扳动时发力要准,用力要巧,以达“巧力寸劲”之效。所谓“巧力”,指手法的技巧力;所谓 “寸劲”,指突发短促之力要恰到好处。
(4)不可使用暴力、蛮力,不可强求关节弹响声。
4.作用:松解粘连,滑利关节,整复错位。
5.注意事项:扳法之前应使患者充分放松。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严重心肺疾患及各类骨病、脊柱畸形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扳法。
要点四:拔伸法的分类、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注意事项。
要点解析:
1.分类:颈部拔伸法、肩关节拔伸法、肘关节拔伸法、腕关节拔伸法、手指拔伸法、腰部拔伸法、髋膝关节拔伸法、踝关节拔伸法。
2.操作:
(1)颈部拔伸法
1)掌托拔伸法:患者坐位,医生立于其后, 用两手拇指顶按枕骨下方或两侧的风池穴,掌根分别挟住下颌部助力,然后两手同时用力向上缓慢拔伸。
2)肘托拔伸法:体位同上,医生一手扶其后枕部,另一手用肘部托住下颌,手掌扶住对侧颞部,两手同时用力向上缓慢拔伸
3)仰卧位拔伸法:患者仰卧,头颈部在床沿之外,医生置方凳坐于其头端方,用一手托扶后枕部,另一手托其下颌部,两手协同用力,缓慢拔伸颈部。
(2)肩关节拔伸法
(1) 对抗拔伸法:患者坐于低凳上,下肢伸直,上肢放松。医生站于其外侧,用两手握住其腕部(患者掌心向里),逐渐用力向上拔伸,嘱患者身体向另一侧倾斜或由一助手协助固定其身体,与牵拉之力相对抗。
2)足蹬拔伸法:患者仰卧,医生半坐于一侧床边,将一足跟蹬于其腋下,两手握住同侧腕部做徐徐拔伸,并同时用足跟顶住腋窝与之对抗;稍顿,再逐渐使其肩部内收、内旋。
(3)肘关节拔伸法:医生一手握患者上臂下端,另一手握腕,两手相对用力做肘关节拔伸活动。
(4)腕关节拔伸法:医生一手握患者前臂下端,另一手握其掌部,两手相对用力做腕关节拔伸活动。
(5)手指拔伸法:医生一手握住患者被拔伸关节近侧端,另一手捏住远侧端,两手相对用力做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的拔伸。
(6)腰部拔伸法:患者俯卧,两手用力抓住床头。医生立于其足端方,两手分别握住其两踝部,然后逐渐用力做腰部拔伸牵拉活动。
(7)髋膝关节拔伸法:患者仰卧,医生立其足侧方,两手握住一侧下肢踝部,使其髋膝关节屈曲,然后快速将其下肢用力向下牵拉。本法亦可双侧同时操作。
(8)踝关节拔伸法:患者仰卧或坐于床上,医生一手握其小腿下端,另一手握其足跖部,两手协同做相反方向用力拔伸。
3.动作要领:
(1)拔伸动作要稳而缓,用力均匀而持续,不可用突发性的暴力进行拔伸。
(2)用力由小到大,逐渐增加,拔伸到一定程度后,则需要一个稳定、持续的牵引力。
(3)操作规范,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和治疗部位的不同,控制好拔伸的力量、方向和角度。
4.作用及应用:理筋整复,增宽关节间隙,解除神经挤压,松解粘连。
5.注意事项:关节强直畸形、骨质疏松、肿瘤、结核等病证应慎用或禁用拔伸法。
要点五:屈伸法的分类、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注意事项。
要点解析:
1.分类:颈部屈伸法、颈部侧屈法、肩关节屈伸、屈肘过度后伸肩关节法、肘关节屈伸法、腕关节屈伸法、腰髋部屈伸法、髋膝关节屈伸法、膝关节屈伸法、踝关节屈伸法。
2.操作:
(1)颈部屈伸法:医生一手扶患者前额部,另一手扶其枕部,做颈部前屈后伸活动。
(2)颈部侧屈法:医生双掌分别置于患者头的两侧,做颈部左右侧屈活动。
3()肩关节屈伸法:医生一手扶患者肩部,另一手握其腕部,使肩关节前屈后伸活动。
(4)屈肘过度后伸肩关节法
以右侧为例。患者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后伸,医生左臂肘窝抵住其肘下部,左右手十指交叉置于肩上部,继而用力向上抬肘使肩关节过度后伸。操作时应使肩关节尽量内收,以防损伤肩周软组织。
(5)肘关节屈伸法:医生一手握患者肘部,另一手握其腕部,做肘关节的屈伸活动。
(6)腕关节屈伸法:医生一手握患者腕部,另一手握其四指,做腕关节的屈伸活动。
(7)腰、髋部屈伸法:患者仰卧,双腿自然伸直。医生立于足侧,用大腿前侧分别顶住患者的足底部,然后两手分别握其腕部,用力牵拉,使其坐起;稍顿,在患者主动后仰(倒)的同时,医生随之前倾伸臂,使患者恢复仰卧位。如此反复做腰髋部屈伸活动。
(8)髋、膝关节屈伸法:患者仰卧,医生站于一侧,一手按住其膝部,另一手握其足踝部,使髋、膝关节同时屈曲,随即拉伸复原。
(9)膝关节屈伸法:患者俯卧,医生站于一侧,一手扶其腘窝上部,另一手握其踝部,做膝关节屈伸活动。
(10)踝关节屈伸法:医生一手托患者踝部,另一手握其足跖部,做踝关节屈伸活动。
3.动作要领:屈伸幅度以生理活动范围为限,依关节解剖特点而定,不可强用。频率由慢到快,幅度由小到大,讲求稳妥灵活,不可生拉硬拽。
4.作用:行气活血,滑利关节,松解粘连。
5.注意事项:屈伸幅度及用力大小要根据病情而定。
细目八:复合类手法
要点一:复合类手法概述。
要点解析:复合手法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手法有机结合到一起,进而构成的一种新的手法。其特点是手法构成成分比较复杂,有的是结合到一起的两种手法均等,有的是以一种手法为主,另一种手法为辅,有的甚至是三种或多种手法的复合。
要点二:拿捏法的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注意事项。
要点解析:
1.操作:用拇指与其余手指形成钳形,相对用力一紧一松挤捏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根据拿捏的部位不同和动作差异,可分为三指拿捏法、四指拿捏法和五指拿捏法。
2.动作要领:
(1)肩臂放松,手腕灵活,指腹着力。
(2)以五指指面为接触面,与体表皮肤吸定拿捏,用力要先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动作要缓和而连贯,不可突然发力。
3.作用:缓解痉挛,松解粘连,活血消肿,祛瘀止痛。
4.注意事项:操作中掌握好拿与捏之间的力度。
要点三:拨揉法的分类、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注意事项。
要点解析:
1.分类:拇指拨揉法、肘拨揉法。
2.操作:
(1)拇指拨揉法:用单拇指或双拇指在肌肉、肌腱处横向来回拨动,同时做小幅度的旋转揉动。
(2)肘拨揉法:用前臂近肘尖部,置于肌肉、肌腱处,做来回式的旋转推拨揉动。
3.动作要领:
(1)拨法与揉法相结合,以拨法为主、揉法为辅。
(2)旋转式的拨揉动作,手法要轻快,有节奏感。
(3)以在肌肉、肌腱处操作为主,且有肌组织的弹拨滚动感。
4.作用:拨离粘连,疏通狭窄。
5.注意事项:拨揉法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要点四:按揉法的分类、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注意事项。
要点解析:
1.分类:拇指按揉法、掌按揉法。
2.操作:
(1)拇指按揉法:用单手或两手拇指罗纹面着力于治疗部位,余指助力;腕关节悬屈,拇指和前臂部主动施力,进行节律性按压揉动。
(2)掌按揉法:单掌按揉法是以掌根部着力于治疗部位,余指自然伸直,前臂与上臂主动用力,进行节律性按压揉动;双掌按揉法则是以双掌重叠,以掌心及掌根部着力于治疗部位,做节律性的按压揉动。
3.动作要领:
(1)将按法和揉法进行有机结合,做到按中含揉,揉中寓按,刚柔并济,缠绵不绝。
(2)宜按揉并重,施力不可失之偏颇。
(3)注意按揉的节奏性,既不要过快,又不可过慢。
4.作用及应用:舒筋通络,解痉止痛。
5.注意事项:由于本法动作形式多样化,作用范围广泛,且轻重缓急刺激可随证应变,故临证时,可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选取相关效穴,组成“推拿手法-经穴治疗处方”,按步操作,可取得显著的局部与全身治疗效果。
要点五:弹筋法的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注意事项。
要点解析:
1.操作: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指腹相对将治疗部位的肌肉、肌腱捏紧并用力向上提拉,当提到一定高度后,再迅速放开使该部肌肉或肌腱弹回原位,如拉放弓弦之状。
2.动作要领:
(1)用力轻重适宜,避免暴力硬拉,使患者有一种舒适的胀痛感。
(2)以手指指腹着力,不可用指尖抠掐。
(3)动作迅速有力,快提快放。
3.作用:解痉止痛,舒筋散结,松解粘连。
4.注意事项:本法刺激性较强,一个部位弹提3?5次即可,然后施轻揉手法以缓解因弹提引起的不适感。